- 裘慧广;程金树;汤李缨;谢俊;孙江美;
以SiO2、Al2O3、Li2CO3为主要原料,通过加入少量碱土金属氧化物、澄清剂及TiO2和ZrO2成核剂,首先在1 580℃熔制玻璃,然后依据差热分析所确定的热处理制度,在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对其进行核化和晶化处理,制得低膨胀Li2O-Al2O3-SiO2系透明微晶玻璃。结果表明:试样的热膨胀系数随核化温度或晶化温度的升高、核化时间或晶化时间的延长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规律,此变化的规律性与试样的密度成相反的变化规律。在550℃核化2 h,880℃晶化1h的条件下制得的Li2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结构致密,晶粒细小均匀,主晶相为β-石英固溶体,外观完全透明,热膨胀系数为2.262×10-7/℃(0~900℃),密度为2.5 g/cm3。
2007年05期 1-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420 ] |[阅读次数:0 ] - 赵娟;
采用不同的热处理显色工艺对掺杂Se和CdS着色剂的硼硅酸盐玻璃进行热处理,制备出一系列的纳米硒硫化镉颜色玻璃,研究了热处理显色工艺对玻璃光透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璃的截止吸收波长位置取决于热处理条件;采用低温长时间热处理工艺,使所制备的玻璃具有较高的光透过率和完整的吸收边界。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热处理后玻璃中出现的纳米微晶等结构变化是导致玻璃着色、出现光截止吸收的根本原因。
2007年05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14 ] |[阅读次数:0 ] - 陆平;程金树;刘清;
根据实验样品的成分,制定一定的浮法成型的温度制度,采用自制小型石墨锡槽,模拟硼硅酸盐玻璃的浮法成型过程,用电子探针结合能谱仪,测试浮法硼硅酸盐玻璃在1250~650℃温度范围内不同温度段下表面渗锡的分布情况,研究硼硅酸盐玻璃不同于传统钠钙硅浮法玻璃的渗锡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特定的浮法工艺制度下,硼硅酸盐玻璃渗锡的深度达到40μm左右,并且高温段锡离子以纵向深度扩散为主,低温下锡离子主要在玻璃的近表面富集。在浮法成型的过程中,渗锡的分布曲线上会出现卫星峰,但是最终在出锡槽的温度下渗锡曲线是单调递减的。
2007年05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1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