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会平;李冬生;张洋;
应用射流理论,建立了超音速火焰喷涂喷枪外焰流速度和温度计算的简化平衡模型,模拟了喷涂粒子全程加速加热过程,确定了合理的喷涂距离。研究了粒子大小和材料种类对粒子热力特性和合理喷涂距离的影响。对喷涂20~60μm的WC-12Co硬质合金和Ni粒子,合理的喷涂距离约为0.13 m。喷涂材料种类对合理的喷涂距离影响不明显。大粒子表现出一定的热、力滞后性。粒子密度和比热容是影响粒子热力行为的主要因素。
2012年02期 v.4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1 ] |[阅读次数:0 ] - 石王涛;蒋伟忠;秦紫明;
将铝锌镀层钢板搪瓷在一定温度下不同时间烧成,通过金相、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样品横切面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的烧成工艺对搪瓷烧成结果的影响。
2012年02期 v.40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5 ] |[阅读次数:0 ] - 田英良;程金树;郭现龙;张静;邵艳丽;孙诗兵;
通过固定熔制工艺制度,研究了硅砂原料粒径大小、分布情况、颗粒形态对高碱铝硅酸盐玻璃熔解特性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玻璃配合料熔制过程中,白色未熔物的产生与石英砂密切相关,石英砂粒径处于45-150μm范围熔化效果最好,石英砂粒度分布为正态分布的熔化效果优于均匀分布,经过粒化处理的石英砂比破碎处理的熔化特性更优,可促进玻璃的熔化。
2012年02期 v.40 11-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164 ] |[阅读次数:0 ] - 成倩;王博;郭金龙;崔剑锋;
位于丝绸之路南道上的新疆且末古国扎滚鲁克墓地M133墓和M49墓分别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玻璃料珠和一件玻璃杯,时代为东汉-南北朝时期(公元1-6世纪)。利用激光刻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LA-ICP-AES)对这批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分析数据显示,这批样品具有典型的西方钠钙玻璃的成分特点。根据现代西方古代玻璃研究体系中助熔剂的不同,这批玻璃又划分为天然碱玻璃和植物灰玻璃两类,并对玻璃成分的相似性与差异进行探讨。该研究反映了以玻璃为载体且末古国与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而且为玻璃产地来源与制作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012年02期 v.40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209 ] |[阅读次数:0 ]